上海地圖標注:每年做兩版還有一些內容來不及標注
發布時間: 08-11點擊數:1850不就是把“縣”改成“區”嗎,能有多忙?崇明島是我國第三大島,崇明區總面積1411平方千米,涉及大大小小的地理信息圖例門類多達200多種,都需核查更新;再加上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、上海中心等重大項目在今年扎堆建成,還有各類市政工程接連畫上句點———新版地圖的工作量超乎往常。

窨井蓋的位置也不容出錯
新版上海地圖標注叫做《上海道路交通指南》,是個A4紙大的厚本子,內含交通信息、生活服務、旅游購物等各類信息,覆蓋面積最廣,公共信息最全。7月22日,當崇明撤縣設區的消息傳來,市測繪院隨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———所有涉及的行政名稱要全部調整,其他區的地圖修編也要同步推進。
地圖制作離不開外業和內業的配合。外業人員專注采集,細致到建筑物的層數、材質,哪怕窨井蓋、排水柵欄等在常人眼中見怪不怪的東西,都得在地圖上留下印記??梢哉f,除了泥土,城市的任何角角落落都不能遺漏,可謂事無巨細。內業人員接到海量的測繪數據后,開始了“腐朽化神奇”的藝術演繹。記者發現,地圖的雛形比較素樸,白底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黑字和線劃。依托這些骨架,內業人員把長途汽車站、公共廁所、企事業單位、醫院等設施根據統一圖例給予標定。繪圖完成后,再經幾輪校稿。
所謂“無錯不成圖”,稍不留神就容易犯錯。在一張校驗第三遍的地圖上,有紅筆圈出了黃豆粒大小的地盤———這里漏掉了一家新開的影城。
測繪人自我調侃,上世紀80年代以前,過的是慢生活,一張圖做兩年、用十年。此后,上海建設步伐加快,他們的工作節奏也提速了:現在一年做兩版。每次改版后,還有一些內容來不及標注,紙質地圖顯然無法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。2009年,市測繪院開通網絡地圖和移動地圖,及時更新,體現地圖的“現勢性”———快、準、全。今年,手機App與紙質地圖同期上線,使用更方便。
延安高架所在地曾是一條河
走進市測繪院,宛如鉆進了地圖“藏經閣”:這里呵護著每個時代的上海地圖,最早一份來自遙遠的光緒年間;記者雖未能一睹芳容,但見識過出版于1905年的老地圖,足以令人大開眼界了———紙雖已泛黃,但老上海的城墻清晰可見。
記者發現,延安高架的所在地曾是一條河流,后填埋成路,再造高架,一步步走向城市化、現代化。100多年前的上海市區比現在小很多,范圍相當于早前的南市區、黃浦區,加上一點黃浦江沿岸地塊。再看1939年地圖,上海市的范圍擴大許多———除了老城區外,寶山、奉賢、南匯等郊區縣以及崇明諸島都已納入上海范圍,市政、鐵路、車站、河流等信息都在圖上有所標注;和現在相比,缺少青浦、金山和
松江一小塊地方。從1958年地圖開始,上海的地域范圍就與現在相差無幾了。
改革開放后,考慮到地表信息十分豐富,使用者的需求不盡相同,市測繪院開發了門類繁多的地圖品種,從交通圖“一枝秀”,逐步發展為多元地圖“百花艷”:專注交通出行的,有《大城區詳圖》《公共交通圖》《上海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圖》;專注日常生活的,有《上海早餐地圖》;還有上海舉辦各大賽事的導引圖、結合節假日制作的專題地圖,以及地鐵站出入口導引圖等。
讓人一看便知是上海的地圖
地圖在敘述歷史客觀圖景的同時,也融入了世故人情。地圖上,以毫米勾勒的迤邐河山里,你可以讀到人類所有掩藏的情緒,也可以讀出每一地的城市性格,這便是地圖研究者、愛好者常說的地圖文化。
市測繪院第四分院總工程師劉美蘭說,地圖的文化特質不是從外部植入的,地圖的文化基因是與生俱來的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地圖是擁有文化靈魂的。比如,上海歷來注重文化歷史保護和傳承,每一幢歷史建筑都會出現在地圖里。但更重要的是,在細微間,上海人的精細、時尚都浸入在地圖里,劉美蘭指著地圖上僅一厘米長的距離說:“這里放兩個還是三個路名,要參照周圍空間進行編排,體現設計美感。就像人穿衣服,上海地圖的色彩、符號、圖標、字體,充滿藝術性,很潮很現代,仿佛在告訴你,這就是一張上海地圖,一張上海的地圖。”
如果說,過去繪制地圖看重服務功能,要讓市民拿著地圖就能找到想去的地方,現在則希望地圖更似一件百看不厭的藝術品。比如地圖的材質會依用途來選擇———有適合窮游一族的防水地圖,也有創意十足的絲綢地圖。嚴謹的測繪人在用獨特方式詮釋地圖里的萬千風情:地圖絲巾尤為突出,大到古代絲綢之路、一帶一路、星圖、月球等,小到城市布局、景觀等,隨意搭在肩頭,地圖魅力若隱若現。